入場時間:我是一個智能手錶迷,這對於認識我的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巨大的驚喜,但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期準備。 我希望智能手錶能夠成功,自從最初的 Moto 360 上架以來,我一直戴著智能手錶,並嘗試了每一代。
我在技術專家領域看到了很多關於 Wear OS 的仇恨和貶低言論。 聲稱它已經死亡,無法復活或完成。 所有這些說法對我來說都只是自我服務和聳人聽聞。
我同意該平台受到阻礙,因為缺乏真正出色的旗艦設備。 但我不認為它可以節省? 為什麼? 目前還沒有真正的競爭。
/* 自定義 css */ .tdi_2.td-a-rec 文本對齊:居中; .tdi_2 .td-element-style z-index: -1; .tdi_2.td-a-rec-img 文本對齊:左; .tdi_2.td-a-rec-img margin: 0 auto 0 0; @media (max-width: 767px) .tdi_2.td-a-rec-img text-align: center;
你說沒有競爭? 三星、華為、蘋果、Garmen 等呢?是的,市場上還有其他可穿戴設備,並且可能非常擅長他們正在嘗試做的事情。 但它們與 Wear OS 並不完全相同。
Apple 是一家封閉式商店,只能與其他 Apple 產品配合使用才有意義。 華為和三星很相似,它們在 Android 上玩得更好,但要求您使用所有華為或三星應用程序和服務。
仍然有一個更加開放、可互操作的可穿戴操作系統的市場,它不僅僅是一個帶有通知的健身追踪器。 在其他生態系統中運行良好的出色可穿戴操作系統是有市場的。
審查 Wear OS 可穿戴設備分為兩大類:平台的軟件/功能和硬件。 自 Wear OS 2.0 版以來,該平台已成熟為一個穩定且令人愉悅的平台。 硬件,不那麼好。
軟件
Wear OS 已發展成為智能手錶的強大平台。 Wear OS 可讓您隨時了解您的數字化生活,而無需與他們進行實際互動。 Wear OS 為您的手機提供了出色的命令和控制監督,讓您可以準確自定義手腕上的內容,並讓您選擇要使用該信息執行的操作。
收到一封您不關心的電子郵件? 關閉它或刪除它。 不在乎電子郵件? 那麼它永遠不會到達你的手腕。 基於卡片的 UI 和四向手勢導航為用戶提供了很多控制權。
真正將 Wear OS 與我評論過的一些較輕的可穿戴設備區分開來的一件事是與通知交互的能力。 卡片很豐富,您的選擇不僅僅是簡單地刷掉通知。 關閉、刪除、響應或交互,Wear OS 為與通知進行有意義的交互提供了正確的開發人員掛鉤,其中有強大的功能和實用性。
然而,可穿戴平台還有更多簡單的通知控制,或者至少應該如此。 對於已經超越過時支付卡技術的國家而言,移動支付是一場革命。 Wear OS 上的 Google Pay 提供了絕佳的用戶體驗,每次使用都令人愉悅。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說 Google Pay 是一個有圍牆的花園,但它比三星 Pay 或 Garmin Pay 有更廣泛的採用。 這使得它對更廣泛的社區更有用,即使 iOS 用戶如果有 Wear OS 手錶也可以使用 Google Pay(我認為有很多)。
“合格和量化的自我”運動已經遠遠超出了步數跟踪和偶爾的人力資源監控。 2020 年的賭注包括始終處於活動狀態的實時 HR 跟踪、睡眠跟踪、活動跟踪,甚至氧飽和度,是的,作為開始的步數跟踪。
雖然作為平台的 Wear OS 可以提供所有這些,而且可能更多的是硬件,或者特別是電池壽命和性能似乎使其中一些更難以實現。
硬件
在 Wear OS 硬件市場上,有很多選擇,儘管生態系統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仍有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設備符合年度發布節奏。 那麼是什麼阻礙了硬件的發展?
在我們看來,有一個重要的單一因素阻礙了 Wear OS,缺乏像樣的處理器或 SOC。 在公開市場上,實際上只有一家供應商為可穿戴設備製造 SOC,即高通。 SoC的Snapdragon Wear系列是大多數市場的唯一選擇。
最初英特爾有一個可穿戴 SOC,但現在它們完全不是移動 SOC 遊戲。 華為有自己的可穿戴設備 SOC,三星也為他們的設備生產自己的 SOC,但競爭對手沒有廣泛使用它們。
這使得高通成為最後一家公司。 最初的 Snapdragon Wear 2100 具有與 Snapdragon 210 SOC 類似的內部結構和型號,大約是 2014 年的低功耗 SOC。 作為Snapdragon Wear 2100發布的這款原始可穿戴處理器至少可以說缺乏光澤,性能很差,電池壽命很差,響應速度也很差。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Qualcomm 發布了 Wear 2100 的兩個“更新版”,即 Wear 2500 和 Wear 3100。這兩款產品均基於相同的 28nm 製造工藝,使用相同的 32 位 1.1GHz Cortex A7 內核。 雖然 Wear 3100 確實帶來了性能提升的感覺,但使用它的設備仍然沒有 100% 為消費者做好準備。
本周高通宣布了他們的下一代可穿戴 SOC,即 Snapdragon Wear 4100 平台。 Wear 4100 和 Wear 4100+ 由兩個變體組成,這兩者都代表了市場的重大進步。
2020 Wear 4100 似乎基於 2018 Snapdragon 429,基於 12 毫米晶圓廠工藝,包括 64 位 4 x 1.7 GHz Cortex A53 內核和藍牙 5.0。 plus 版本包括一個專用的 AON(始終開啟)處理器,旨在處理低功耗的“可穿戴任務”,例如時間、健身追踪和喚醒檢測。
總體而言,高通公司承諾將整體性能提高 85%,隨著 Wear 4100 在製造和核心技術方面的這一代飛躍,它肯定會提供更好的整體性能和更長的電池壽命。 85% 的說法需要讓人相信。
借助 Snapdragon Wear 4100+,我們現在擁有一個 SOC,可以提供所需的電力和電池壽命,以實現 消費者可用 穿戴 OS 設備。 雖然這仍然需要證明,但感覺是可以實現的。 現在我們需要一個偉大的 OEM 來製造一個偉大的設備。
在 Wear OS 領域有幾個玩家,但其中有兩個專注於該平台,Mobvoi 和 Fossil。
我們認識了 Mobvoi 團隊,他們為極客製作產品並為此感到自豪。 他們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因此沒有大量資源,但他們對 Wear OS 的承諾仍在繼續。
高通已經確認出門問問將發布使用 Wear 4100 平台的新 TicWatch Pro,我們只希望它是 Wear 4100+ SOC。 借助 Wear OS 2.0、Wear 4100+ SOC 以及出門問問在打造可穿戴設備方面的經驗,TicWatch 可能只是一款出色的設備,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Fossil 並不是一個好鬥的新貴,他們對 Wear OS 的承諾似乎更多是基於希望在他們的產品線中擁有一款數字產品。 也就是說,隨著 Fossil 每年發布大量品牌和款式的設備,如果他們也將 Wear 4100+ 用於他們的下一個平台,那麼我們可能會看到消費級良好的 Wear OS 設備激增進入市場。
手錶是個奇怪的東西——一半是時尚,一半是實用。 這確實讓我們很難擁有一款適合所有人的設備,也就是說 Apple 剛剛強迫他們的用戶採用一種適合所有人的方法,而他們正在吃掉它。
Wear OS 真正需要的是一款出色的設備。 老實說,只有一家公司比其他任何一家都應該做到這一點。
到目前為止,Google 仍未發布自己的 Wear OS 設備這一事實幾乎是不可原諒的。 有一個我們會接受的藉口,他們無法製造出具有像素品牌價值的設備,因此什麼也沒做。
如果谷歌查看可用組件並確定他們無法將低於標準的用戶體驗設備與穀歌 / Pixel 品牌結合,我們就會理解這一點。 事情就是這樣,如果是這樣的話,發布一款可能不錯的處理器花了六年時間仍然是不可原諒的。
在那段時間裡,谷歌為人工智能發明了全新的微處理架構,他們擁有開發或幫助開發一個像樣的可穿戴處理器的經驗和資源。 不管是什麼原因,谷歌是時候為自己的生態系統挺身而出。
華為和三星(和蘋果)都在投資自己的可穿戴平台,並開始建立可行的生態系統,谷歌基本上所有主要參與者和一些小參與者都將他們的屁股交給了他們。
找藉口的時間一去不復返了,谷歌有自己的硬件部門,他們已經僱傭了大部分 HTC 移動部門,他們從 Fossil 購買了未知的可穿戴技術,他們正在收購 FitBit。 如果谷歌投資於他們的安卓生態系統,他們必須將各種設備推向市場。
越來越多的手機變得多餘,越來越多的移動技術正在成為生態系統。 要擁有一個與 Apple 甚至自己的三星和華為 OEM 合作夥伴競爭的可行平台,Google 需要一個連貫的設備生態系統。
手機、耳塞、手錶、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 這是硬件公司的現代玩法。 谷歌需要決定他們是否是一家硬件公司,如果是,他們需要迎頭趕上,現在。
是的,谷歌有手機,我們認為是好手機,他們甚至有筆記本電腦,如果你喜歡 ChromeOS,它們也是頂級的。 谷歌已經涉足助聽器市場,他們似乎還沒有取得成功,但至少他們正在努力。
智能手錶和平板電腦是 Android/谷歌生態系統的不足之處。 谷歌只需要先做出偉大的硬件,然後再擔心市場成功,他們負擔得起。
到 2020 年底,Wear OS 可能會成為真正出色的消費者就緒可穿戴設備。 如果是的話,我會在網上大喊大叫,但如果不是我對可穿戴設備的熱愛,我將無法讓它滑落。
OK Google,是時候購買一款出色的智能手錶了。
/* 自定義 css */ .tdi_3.td-a-rec 文本對齊:居中; .tdi_3 .td-element-style z-index: -1; .tdi_3.td-a-rec-img 文本對齊:左; .tdi_3.td-a-rec-img margin: 0 auto 0 0; @media (max-width: 767px) .tdi_3.td-a-rec-img text-align: center;